你的位置:kok官方APP下载 > 新闻动态 >
他的事迹至今不敢拍成电影, 9次荣获特等功, 400万解放军只此一人
发布日期:2025-07-19 19:23    点击次数:83

他就是中国人民的战斗英雄,名副其实的“兵王”——张英才。

1924年,张英才出生于山西省万荣县,这是一个动荡的时代,国共第一次合作,孙中山领导的北伐军队崭露头角,列宁因病去世,希特勒因啤酒店暴动入狱。

然而对于刚出生的张英才来说,这些世界大事与他当时的生活并无太多关联。

由于家庭贫困,张英才的童年几乎没有吃过一顿饱饭,饥饿几乎成了常态,他多次差点因饥饿丧命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他的父亲将他送到地主家做长工,虽然生活依旧艰辛,但至少能确保有饭吃。

虽然日子如此困苦,张英才从未抱怨过什么,他每天勤奋工作,默默忍受困境。他没有奢望改变命运,只希望自己能安稳地活下去。

1936年,12岁的张英才有了第一次接受教育的机会,他进入了一所免费的学校读书。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到知识,而从小饱受欺凌的他,也格外珍惜这难得的机会。

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,张英才才得知,这所免费的学校竟由一支红军部队建立。红军不光带来了教育机会,还帮助他们从地主手中夺回了失去的土地。这一切使他对红军产生了崇敬之情,决心长大后要加入这支部队。

随着抗日战争爆发,学校被迫解散,红军也开始向前线转移。得知部队即将离开,张英才无法抑制内心的渴望,急忙找到部队首长,迫切地说道:“我要加入八路军,和你们一起上战场!”

首长听后笑道:“你还小,哪能上战场?在家好好照顾父母吧。”张英才坚定地回应:“不行!不让我加入,我就不走!”

最终首长被张英才的决心打动,决定让他留下,就是这个决定,成就了张英才未来的传奇,他也因此成为了我军中的“兵王”。

张英才入伍后并没有如愿上战场,而是被安排做宣传工作,每天写标语、贴标语或开会发动群众。两年过去,他从未摸过一支枪,心中焦急和不甘。

直到1941年,日军对岳南抗日根据地展开疯狂扫荡,张英才所在的212旅被安排迎击。得知消息后,张英才再度请战,上级答应了他:“这次不请战也得上,看看你能表现怎么样。”

3月20日,张英才的部队在团长的带领下,深入赵城边界,夜间发起奇袭,成功消灭日军10余人,俘虏2名伪军。令人意外的是,张英才在这次战斗中首次上阵,便击毙了一名日军。

6月,212旅接到命令,协助成立浮山县政府。随后日军频繁袭扰,连长张亚雄指挥部队成功击退敌人并俘虏几名伪军。

可惜在撤退过程中,张亚雄中弹牺牲。张英才带领五名战友掩护撤退,成功击退敌军,给日军造成重大损失,留下十几具敌军尸体。

日军在遭受如此重大打击后,愤怒至极,决定再度反击。一天凌晨,他们组织兵力,对我军驻地佛庙岭发动突袭。张英才所在的连队立即承担了阻击任务,掩护旅部撤退。然而敌人有备而来,迅速从四面八方包围了我军。

敌军逼近时,旅长命令张英才掩护撤退。就在张英才准备行动时,一颗手榴弹突然落在他身边。张英才毫不犹豫地扑向旅长,用身体挡住爆炸,确保了旅长的安全,但自己肩膀中弹,鲜血流出。

尽管剧痛难忍,张英才依然坚持跑向机枪连。在随后的撤退中,他再次受伤,鲜血染红了军装。直到机枪连成功撤回,张英才已是满身血迹。

旅长深感震撼,他对这个英勇顽强的小战士表示极大的赞赏,对张英才刮目相看。

212旅编入129师下属的太岳纵队后,张英才被提升为决死1旅57团5连副指导员。抗战胜利后,太岳军区对部队进行重组,决死1旅改编为4纵13旅,张英才则成为57团9连的指导员。

这一变动标志着张英才的真正崭露头角,他的英雄之路也正式开始。

1945年8月中旬,经过14年的抗战,胜利终于到来。蒋介石为抢夺战争果实,指示阎锡山的第19军军长史泽波带领一万多人进攻晋东南,爆发了上党战役。

张英才,时任太岳4纵队13旅57团9连指导员,接到任务:在守卫长治的战斗中,迅速奔袭北关,截击敌军并坚守阵地。

9月10日,战斗正式开始,张英才接到命令,率领9连对长治北关发起进攻。北关是长治的要塞,只有攻下此地,才能真正解放长治,然而阎锡山早已在占领长治后布置了重兵防守北关。

鉴于敌人防守严密,上级决定采取智取而非强攻,张英才带领部队趁着月黑风高、大雨倾盆的夜晚,悄无声息地推进至城墙下。在确保所有人员到位后,张英才立即下达指令:“二排迅速占领制高点,三排负责封锁街道!”

然而意外发生了,三排的一名战士在拆卸门板封锁街道时,不小心发出了声音,敌军的警觉性极高,迅速察觉到了异动。

随着战斗的展开,敌人迅速发动猛烈攻击,张英才带领9连展开反击。虽然敌人只有一个连队,而我方只有9连,敌军人数众多,很快将9连围困在几处房屋中。尽管局势危急,9连依旧坚持反击。

随着大雨倾盆,敌人的火力逐渐减弱,战斗进入短暂的停歇期。张英才没有休息,而是立即指挥部队挖掘战壕,做好第二天的准备。

第二天清晨,敌军再次发起进攻。9连凭借前夜修建的工事,成功抵挡住了敌人一波又一波的进攻,最终击退敌军22次,歼敌300余人,并成功完成了攻城任务。

张英才因表现突出被授予特等功一次,9连也荣获“铁九连”荣誉称号,当时张英才仅21岁。

1946年11月上旬,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下令调动晋南地区的两个整编师,进攻延安,导致该地区国民党守军兵力减少到不到六个旅。

中共中央抓住时机,指示晋冀鲁豫军区和太岳军区进攻吕梁,打乱敌人的计划并发展解放区。

在这场战斗中,张英才率领部队攻占东阳村。由于进攻过于猛烈,他和30名战士不小心深入敌阵。面对蜂拥而来的敌人,张英才沉着指挥,带领战士们坚守阵地,经过四个小时的激战,消灭了敌人多倍的兵力。

战后太岳军区司令员陈赓将军亲自签署嘉奖令,授予张英才特等战斗英雄的称号。

1948年淮海战役爆发后,张英才已晋升为营长,参与了15次战斗,歼敌2000余人,俘虏1000多人。

在歼灭黄维兵团的战斗中,张英才作为原野战军4纵13旅38团1营营长,接到命令坚守小张庄阵地。面对敌人数量和火力的优势,他亲自指挥,成功击退了敌人多次冲锋。

一营的顽强阻击有效延缓了敌军撤退,为我方争取了宝贵的部署时间。战后,张英才被评为特等战斗英雄,1营获得“钢铁营”荣誉称号,并荣获“智勇结合 寸土不让”的锦旗。

1950年国庆前夕,人民大会堂举行战斗英雄表彰大会,共有375名英雄受表彰,其中只有7人荣记特等功,而张英才凭一人之力获得了9次特等功。

在第一次会见中,毛主席特意将张英才叫到面前,握住他的手,问道:“你到过大别山吗?”张英才答:“没有,我是陈赓兵团的,只到过伏牛山。”毛主席笑着说:“不管怎样,你了不起!”

毛主席还提到三国时期的关云长,夸赞张英才:“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,你13次立大功,比他还多两次,真厉害!”

一年后,张英才再次到北京,毛主席专门接见他,并邀请他参加家宴。毛主席特意让厨师做了山西人喜爱的刀削面,并让服务员送上山西老陈醋,这是对英雄的特别敬意。

1955年,张英才被授予上校军衔,后来晋升为陆军副军长,2018年7月,94岁的张英才在成都军区总医院逝世。

在今天的和平时代,我们享受自由与安宁时,不应忘记像张英才这样的老兵,他们为我们的安全和自由付出了无尽的努力与热血。





Powered by kok官方APP下载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